“非遗经济”带活乡村旅游——凤凰县竹山村非遗赋能文旅产业发展
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向莉君 通讯员 吴东林
(资料图片)
93岁的龙妹叭打了一辈子花边,她怎么都不会想到,有一天自己坐在家中打花边的日常劳作,居然成了游客的“热门打卡场景”。
2019年,凤凰旅投开发建设有限公司在凤凰县麻冲乡竹山村打造《爱在竹山》景区,发展古苗寨沉浸式旅游。龙妹叭和100多名村民转换身份成为景区员工,在家上班领工资。
近年来,凤凰旅游突出文化特点和地域特色,通过不断丰富旅游业态和景区文化内涵,借助地域特色和优势,打造更多文旅亮点、热点、卖点,以“一业兴带动百业旺”。
大山深处的“活态非遗村”
“欢迎远方的贵客来村里,没有什么招待你们,请喝一碗我们自酿的甜米酒……”8月18日10时许,在竹山村村口的职龙桥上,龙吉凤穿着一身苗服和村里的3位大姐端着甜米酒,给来村里的游客敬拦门酒。
对罢歌、喝了酒,等候一旁的另外一个旅游团接着对。“从上午8点半上班开始,客人多的时候,平均五六分钟拦一拨客,嗓子唱得火辣辣的,但越唱越有劲!”
村口的停车场,停满了挂着苏、粤、鄂、浙等地车牌的汽车。
记者沿着青石板路走进竹山村,100多栋古色古香的石头房沿着山势层叠排布。在这座活态非遗博物馆里,织布坊、苗绣堂、豆腐坊……湘西苗族传统农耕民俗场景变成旅游产品,古苗寨变成景区,村民成“演员”,还原日常生活场景。
“这个是织布机,我们身上的苗服就是这个织机织出的布制作的……”78岁的麻玉洁停下手中的活,仔细向游客讲解演示。
在另一间屋子,各式苗服、银饰整齐陈列,不少游客驻足观赏。村民告诉记者,这是今年4月开设的一个旅拍馆。
目前,竹山村非遗文化涵盖传统技艺、传统音乐、民俗等5个类别,苗族鼓舞、苗族服饰、苗绣等13个项目,非遗代表人物10人。
“非遗经济”带动“民宿游”
“两只老虎,两只老虎,跑得快,跑得快,一只没有耳朵,一只没有尾巴,真奇怪,真奇怪!”8月17日10时多,轻快的苗语歌声从竹山乡居民宿的亲子课堂传出。
在竹山景区副经理“阿牛叔”刘志明的指导下,10名来自东莞、永州、长沙等地的小朋友,在学习苗语和苗歌。
“苗语非常有趣,我要学回去给我阿婆展示。”来自永州市的郑胜豪小朋友,学了不少日常用语,还学会如何用苗语唱《两只老虎》。郑胜豪的妈妈拿着手机在一旁给孩子录视频。
青绿的沱江水蜿蜒着缓缓流淌,竹山乡居63栋独栋民宿面朝沱江,依山而建。小吃店、小酒馆、无边泳池等,散落在青山绿水间。“这里太美了,我们准备在这儿多住两天。”来自长沙的游客王胜和4个朋友来到凤凰后,被眼前的风景迷住了。
“周末或节假日房间是满客的,平时民宿入住率70%。” 竹山乡居民宿前台工作人员向斯伦介绍,暑期晚上10时还有游客打电话咨询。
“咚咚咚,咚咚咚,咚咚咚……”在边鼓的伴奏下,刘志明双手握紧鼓棒,跟着节奏边击打鼓面边跳跃,并做出各种动作。一套鼓舞动作下来,围观的游客纷纷鼓掌喝彩。不少游客纷纷上前和刘志明学习打苗鼓。咚咚的鼓声,响彻山水间。
沉浸式体验载体+非遗内容+场景展示,用音乐做背景,竹山村为舞台,村民当演员,通过苗寨+民宿相互带动模式,让客人沉浸在非遗文化里面。靠着全新的景区打造模式,竹山村已成为凤凰旅游的一张亮丽名片。
“将乡村变景区、非遗文化变产品、群众变演员、资源变资本,闯出乡村文旅发展的新模式。”凤凰旅投集团公司董事长张顺心说。